带领全村人共同致富
1980年,市场经济春潮逐涌,18岁的周国平怀揣创业梦想,瞄准花木市场,承接了昆明沪江公园等重点花木工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木经纪人。
1990年除夕夜,镇党委向他抛出“橄榄枝”,周国平走上村支书岗位。“兴隆村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兴隆村’和‘新农村’,农业必须转型,走花木种植之路。” 当时他就下定了决心。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周国平影响下,尧塘花木开始走俏,仅谢桥村就涌现出花木经纪人200人。为把全村粮田改花田,周国平给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承诺如果苗木卖不掉就卖给他。于是,谢桥村在常州地区率先进行农业转型,成为屈指可数的“无粮村”。
心里永远装着全村百姓
以往除夕夜,都是周国平给五保户和特困户拜年。一次,当他了解到村民董新海经济困难时,就借了几万元给他,把苗木送到他田头,传授种植技术并帮他“走苗”。去年,董新海花木种植面积20亩,年收入10多万元。在董新海眼里,确切地说在整个村的百姓心里,周国平不仅是农业转型引路人,也是致富带头人。而在周国平心里,他是他们的“当家人”,也是“第一责任人”。
几十年来,周国平有发财的机会,但放弃了;有升迁的机会,他也放弃了。任村书记前10年,周国平没拿村里一分报酬。村干部工资改由街道发放后,周国平的工资至今保留在村财务账面上,动迁考核奖励至今未拿。
要致富,先修路,可钱从哪来?虽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可周国平想到了“借鸡生蛋”。他立足长远,自找压力,以个人名义担保借钱,带头捐款10万元,筹资70万元在全区建起首条农村标准化水泥路面。
描新农村建设美丽画卷
近年来,谢桥村相继获江苏省级生态村、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示范村和常州市小康家园示范村等称号。至2015年,谢桥村花木种植面积从100亩扩大到5000多亩,向全区辐射种植面积5万余亩。公司年开票销售从当初2000万元,发展到6亿多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0元。
“我有信心打造‘最美乡村’,有决心发展花木产业,下一步将争创‘国家生态村’,全力打造‘中华园艺特色村’。” 周国平说,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为尧塘乃至整个常州地区花木产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为招商引资营造良好环境,使金坛真正从区域、产业和生态环境上融入常州主城区。
周国平说,他现在目标就是要将第三个十年规划变成现实,结合“常金一体化”战略实施,利用谢桥村独特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借鉴周边成功建设案例,以苗木景观为特色,将村庄打造成村民传唱的“水泥马路环村绕,村庄绿阴来怀抱,花儿枝头尽妖娆,鸟儿树梢来欢笑,美景池塘影儿倒”的新农村建设的美丽画卷。
推荐阅读:马尾松